今日精选 MAR. 2021
已正式施行的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保证责任的规定均作出较大变更,对债权人和保证人影响重大,约定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债权人更需多加留心注意。海涵常法中心将于本文重点讲解新法实施带来大变化,教会您保证责任认定小tips!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般保证 与连带责任保证的含义与区别
民法典与之前的担保法对于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的含义规定一致:
⊙ 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为一般保证。
⊙ 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
前述两种保证方式在保证人的诉讼地位、保证期间起算时间、诉讼时效起算时间、债权人行使担保权、保证人的抗辩权等均有较大区别。对于这些专业的诉讼法律知识交给律师即可解决,对于各位债权人而言最需要知道的重要区别在于两种不同保证方式对于保证人和债务人承担责任上有不同的顺序要求:
一般保证,仅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才承担保证责任;而连带保证,只要债务履行期届满后债务人没有履行债务,债权人既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直接要求保证人承担担保责任,并无“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前提。
那么相比担保法,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 对于保证责任作出了哪些重大变更?
变更一:双方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时,对于保证方式的认定
⊙ 担保法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 民法典对此进行颠覆性变更: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般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民法典对于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形,将保证方式直接推定为按照一般保证来处理,同时明确规定连带责任保证必须以双方当事人的明确约定作为前提。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对保证人的保护。
变更二:双方当事人对保证期间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对于保证期间的认定:
⊙ 担保法司法解释:
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
⊙ 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此进行统一规定:
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与主债务履行期限同时届满的,视为没有约定;
对于保证期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因此无论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民法典规定,只要对于保证期间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均推定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此时大家肯定会有疑问,民法典对于保证责任作出的重大变更,是否会影响在民法典施行前就已经约定的保证方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时间效力的若干规定》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民法典施行前的法律事实引起的民事纠纷案件,适用当时的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但是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此,如果担保行为发生在民法典施行之前,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法律结论:
⊙ 适用法律方面:仍适用的是民法典实施前现行有效的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 责任承担方面:当事人对于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仍推定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 保证期间方面:
保证期间约定不明确的: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至民法典施行之日不满二年,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二年;
保证期间没有约定的: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至民法典施行之日不满六个月,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最后,在民法典已正式实施下,债权人应当采取何种方式,最大化保障自身合法利益?
第一,保证方式需注明:
债权人在签订保证合同时,需注意保证方式的约定,若需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的,必须在合同中明确注明,避免因未约定或约定不明而被按照一般保证处理。
第二,保证期间需约清:
由于保证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和延长,无论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只要在约定不明或没有约定(早于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与主债务履行期限同时届满)的情况下,均按照6个月的期限进行规定,因此需要在保证合同中清楚约定保证期间。
第三,责任承担需及时:
在约定担保人承担一般保证的情形下,如果债权人有证据证明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履行全部债务或者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债权人应当及时要求一般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以最大化保障自身合法债权利益。
第四,债权转让需通知:
债权人若将债权转让至第三人,注意要一并通知保证人,否则债权转让对保证人不发生效力,同时应当保存好通知的相关证据。
关注“海涵律师事务所”公众号
及时获取实时专业的法律资讯信息
以及对外公开培训课程
课程报名以及业务咨询